公告
临沂信息港(http://www.linyi555.com/)服务大家,欢迎分享传播!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!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,现在免费注册会员,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。
关闭
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临沂新闻资讯 » 本地新闻 » 正文

临沂临沂民间艺术龙灯·扛阁舞传承200多年,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

发布时间:2018-09-28 09:38:05
核心提示:  临沂信息港讯息龙灯扛阁是一种源自河东三官庙的文化艺术形式,它和传统的舞龙等民间表演极其相似,但又有不同,它将民间常见

  临沂信息港讯息龙灯·扛阁是一种源自河东三官庙的文化艺术形式,它和传统的舞龙等民间表演极其相似,但又有不同,它将民间常见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,是河东三官庙一带独有的民间艺术。
  
  27日上午,全国媒体聚焦改革开放发展四十年·美丽河东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龙灯·扛阁艺术馆。
  
  源于祀神的艺术形式
  
  在三官庙龙灯·扛阁展馆里陈列着一条青龙两条彩龙,青龙身长50米。河东九曲街道三官庙社区54岁的杨惯秋是龙灯·扛阁的传承人,从18岁第一次扛阁开始,便喜欢上了这项表演。现在杨惯秋主要训练年轻人,但是如果有重要的场合,自己还会上场。
  
  杨惯秋回忆说,龙灯·扛阁起源于村里的祀神、求雨,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。三官庙紧邻沂河,村里人对沂河充满了敬畏,当然也有一些传说。“村里老人说,原来村里人都说沂河里有河神,每年逢年过节,村里人都去祭拜。”杨惯秋说。
  
  除了祭拜河神,还有求雨减灾。每年汛期来临时,村民就进行龙灯、扛阁表演,祈求苍天保佑免受洪水之灾,逢大旱之年,也表演龙灯、扛阁祭天求雨。“原来村里的娱乐活动少,每到舞龙的时候,就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。”杨惯秋说。
  
  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,龙灯·扛阁参加了迎八路军、新四军、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,新中国成立后,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。当然因为它粗狂奔放、气势恢宏、独具风格,极具观赏性,一直深受村民的喜爱,就此一直延续至今。
  
  舞东海苍龙 龙身长达50米
  
  龙灯·扛阁由舞龙和扛阁组成,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,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,八个成人为“下扛”,八儿童为“上扛”,多扮成童男童女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。表演由擎珠者指挥,龙紧随龙珠舞动。动作套路有“站龙翻腾”、“盘龙”、“双窜龙”等,套路均以“速场”贯串连接。动作要求“窜”、“泼”一边倒,“倒腾”要抡圆,跑站记住“活”,时刻都不闲,扛阁以“走场为主”,龙舞动作激烈时,扛阁要一侧交叉变换队形;舞龙舒缓时,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。
  
  龙灯、扛阁表演用打击乐队伴奏,曲牌有“流水”、“急急风”两种,前者节奏平稳,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;后者节奏快而热烈,用在舞龙激昂时(如窜龙、泼龙时)表演,进入高潮时,可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,以渲染气氛。
  
  其他地方以舞大龙为主,一般7节,摆开20余米,小而轻,而三官庙村舞的双龙是东海苍龙,龙身13节,大而长,摆开足有50余米。经过传承和发展,龙灯·扛阁一改过去单纯的龙舞表现形式,将“龙灯”和“扛阁”两种形式交织进行,龙舞所用“青龙”独具北方地域特色。
  
  龙身巨大,龙头也很重,一般一个龙头要12、13斤重,所以龙灯·扛阁对舞龙者的体力要求极高。舞龙者30岁-45岁之间,“20多岁的小伙子有力气,但耐力不好;45岁以上的人体力又差一点儿了;扛上的小孩则以2岁-4岁为主,这样的小孩又好看体重又轻,4岁以上的就太重了,而且小孩懂事了,坐在上面就害怕了。”杨贯秋说。
  
  舞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面临传承问题
  
  在龙灯·扛阁表演中,整条青龙粗狂奔放,犹如巨龙翻云覆海之势,扛阁疏密有致,人和龙融汇贯通,龙腾人跃;两侧各一条“荷花龙”,优美轻盈,在两侧与之辉映助兴。
  
  1995年河东建区以来,临沂三官庙的龙灯、扛阁表演队伍连续参加了八届河东区民间秧歌汇演,每次都被评为河东区明星秧歌队;参加了六届临沂市民间秧歌会,每届都被授予最高奖——金龙奖。1998年,龙灯、扛阁表演被列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——山东卷》,临沂市正式命名三官庙村为民间艺术之乡。2000年10月,龙灯、扛阁表演队参加了由文化部、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重庆·中国首届铜梁龙灯艺术节并获齐鲁神威奖以及综合奖项一等奖。
  
  2011年,龙灯·扛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并参加了上海世博园“山东周”开幕仪式展演和民间艺术选优展示活动。
  
  但是让杨惯秋担忧的是,即便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龙灯·扛阁还是面临着传承问题。“现在年轻人都没有时间学这个东西,舞龙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。”杨惯秋说。
  
  在杨惯秋的工作室里放着一些竹条,还有制作龙骨的各种工具,他说,村里每年只能做一套舞龙,而且都是村里的老人没事的时候来做。龙灯·扛阁的龙除了在舞龙上区别于普通的舞龙,在制作上也别有讲究。“隔一段就有一个一米长的龙骨硬节,这样再舞起来的时候,龙能有应有软,更活灵活现。”杨惯秋介绍说。
  
  但是这样的制作技术仅仅掌握的几个年长者的手里,龙头的制作最耗时,一般都是杨惯秋自己做,但是杨惯秋更担心的如何让这项技术传承。
  
  “村里现在还有年轻人喜欢这个,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或者有活动的时候,拿出点时间来练习一下,其他的时间,也没有人有时间天天坐在这里学习扎青龙。”杨惯秋高速记者。
  
  临沂信息港撰文为了支持“龙灯·扛阁”,三官庙社区出资30万,在社区建造了“龙灯·扛阁”展馆。
 
 
[ 新闻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同类图片新闻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临沂临沂民间艺术龙灯·扛阁舞传承200多年,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与免责声明
最新分类信息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| 站点地图